2012/5/24 22:55:43 次浏览 分类:投资者保护
近一阶段以来,“涉矿”类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十分抢眼,似乎“涉矿就涨”、“涉矿就赚”,一时间中小投资者热捧“涉矿”股,一些研究机构的报告也常把“涉矿”作为荐股的重要标准。那么,“涉矿”到底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有何影响?如何理性地看待“涉矿”股票呢?
透视概念炒作下的“涉矿”现象
今年年初以来,中国宝安因“石墨矿”概念出现大涨,引发了市场对宝安的追捧。中国宝安在三个月内发布了三则相关公告,与此同时其股价也一路飙升,最高时曾到25.45元,较行情启动时的13.75元大涨了85%。概念炒作达到高峰之后,股价开始绵绵下跌,2011年5月31日股价最低至15.5元,最大跌幅达到39%。高位买入的投资者损失惨重。
中国宝安“石墨矿”事件只是最近一阶段上市公司“涉矿”的一个缩影。据统计,深沪两市近50家“涉矿”概念股在2011年1-6月份平均振幅为4%,同期市场平均振幅1.4%;平均换手率为3.4%,同期市场平均换手率0.6%。从资金参与“涉矿”股的分布来看,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比例远远低于个人投资者参与的比例。
可见,“涉矿”股表现出了高振幅、高换手率、高个人参与率这样“三高”的特征,波动性更大,风险更高。而且一半以上的“涉矿概念”股出现了下跌,这与中小投资者“涉矿就赚”的印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。从公司后续的信息披露中也可以发现,“涉矿”公司由于矿产资源的置入给公司带来的经营状况提升的效果,往往不如市场传闻或投资报告中说的那么明显,有的甚至是子虚乌有,炒作的成分比较大。
切莫忽视“涉矿”背后的风险因素
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居多,形形色色的各种“炒作概念”给上市公司加上了金色的光环,容易吸引中小投资者的眼球,许多投资者在没有辨别清楚所谓“概念”到底是“价值发现”还是“炒作陷阱”之时,就争先恐后地加入对“概念股”的追涨杀跌队伍中,忽视了“热点”背后的巨大风险,也将个人投资置于危墙之下。面对“概念”,投资者一定要重分析、慎炒作、勿跟风。
首先,要辨明概念的真伪与信息的来源。由于上市公司对公告的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、及时、公平性负有法律责任,因此,投资者应将上市公司公告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,加以仔细阅读和分析,切忌捕风捉影。
其次,即使该概念事项属实,投资者也需综合分析该事项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的效果,从而做出准确的估值判断。针对“矿资源资产注入概念”,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矿资源能否为上市公司带来业绩增长,还需进一步分析矿资源的稀缺性、蕴藏量、矿石品位、开采成本、何时开采、何时产出等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。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矿资源注入后公司的重新估值,如整合不善,甚至会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。所以,即使是真实的矿资源注入,也不一定就是利好。
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
证券市场上,投资者因为“概念”盲目炒作而遭受损失的案例并不少见。比如2000年初,证券市场网络概念的炒作达到了顶峰,市场资金热捧具有电子商务概念的股票,甚至引致众多公司纷纷改名为网络、科技公司,纷纷“触网”,以迎合市场的炒作。但令人尴尬的现实是:随着国际和国内电子商务概念泡沫的破灭,一些当初触网、“高科技”公司甚至暂停上市、终止上市,在高位买入“鼠标”概念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。
再比如2007年对“奥运概念”的炒作中,2007年11月20日在中小板上市的“全聚德”首日开盘价36.81元,在随后的20个交易日,由于受奥运概念的影响,股价一路飞涨,最高涨至78.56元。此后股价持续下跌,三个多月就下跌超过50%,2009年4月13日收盘报28.3元,比最高点下跌近64%。
中长期来看,上市公司的价值是决定公司股票价格的唯一要素。不论什么概念,投资者的预期均为公司价值的提升。所以,面对包括“涉矿”在内的各种概念,投资者一定要回到事实本身,以理性的投资理念和心态对待概念股,摒弃偏信传闻的投机心理,认真研究公司公告,客观分析,才能甄别概念背后真正有价值的投资信息。
CopyRight © NTJHZY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09009874号 版权所有: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